第六十三章 六经注我(1/4)
无独有偶,在皇帝勉励叶行远一定要考中状元的时候,当朝首辅大学士严秉璋府中也有正在议论这个最近在京中名声大噪的少年。
一个青衣白扇的中年文士正慨叹道:“此文章如此高
,却偏偏行事异端,不依圣
教化,万万不可让其得志,否则必有天地之变也。”
此复姓宇文,单名一个经字,乃是不世出的大儒。虽因先
获罪,未出仕不得神通,但
研圣
学问,妙悟天机,被严首辅视为心腹。
在他面前摊开的正是叶行远县试、府试、省试的几篇文章。封印京的文章本由翰林院审核,不解之文再递
于内阁,由大学士亲定。
县试一篇“道可道”,府试一篇“进学”,一篇“劝学”,还有省试之中一篇流民策。这四篇文章宇文经翻来覆去看过,每看一遍就有所悟一次,心中对叶行远佩服得五体投地,却也忌惮得五体投地。
“府试两篇,倒是圣正义,堂堂正正,阐述其妙。若是只看这两篇,只觉此
乃是饱学大儒。
朝为官管治一方,必可使风俗再淳,但这道德一篇……”宇文经眉
挤成了一个川字,长自慨叹。
他当然知道这篇文章的厉害,其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句,惊得他几乎握不住纸卷。但其中阐述大道,偏与圣之道大有不合之处。虽然道之高也,殊途同归,但这岂是寻常读书
该学的东西?
要是此文流传于世,必让心混
,不复盛世矣。也正是因为如此,宇文经才在严首辅面前力陈不可将这文章公诸于世,便一直扣在内阁不发。
如果到此为止,宇文经对叶行远只是充满了好奇,此独悟大道,于圣
之学以外另成一派,顶多说是学术上的问题。
可是到叶行远省试,拿出这篇充满奇思妙想的流民策之后,旁或许还惊叹于文中妙论,宇文经却第一时间看出了四个字——“离经叛道”!
虽说叶行远行文之中,仍是假托圣之名,表面上仍是用圣
阐述的道理来治世,但字里行间,却非是“我注六经”,而是明明白白的“六经注我”之意。
这是个极端危险的物!宇文经再怎么佩服此
的才华,到了原则
的问题上却一点儿也不含糊。他这半年来,放下公务一概不理,只翻来覆去钻研这篇策论,光是驳文就写了一大摞,但始终觉得没有一篇能够铿锵有力的将其驳倒。
因此宇文经虽未见过叶行远的面,但对他却既敬且畏,只要一有时间,便在严首辅面前吹风,建议无论如何要将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